社会工程学

黑客技术入门,网站入侵,顶级黑客,黑客联盟,攻击网站

社区体育形象(社区体育行动的概念)

本文目录一览:

从社区到直播,虎扑体育的故事还能怎么讲

提起国内体育垂直社区,首先想到的便是虎扑,在姚明进入NBA的时间里,国人对篮球的热捧超过了其他所有的体育项目,虎扑就建立在那个篮球狂热的年代。

从社区起家

最初的虎扑叫hoopchina,由于内容上偏重篮球较多,在众多国内体育社区中并不起眼,属于小众论坛。但因为专精,小众的虎扑成为了国内的篮球迷们的根据地,用户的凝聚力较高。很多篮球爱好者自发的在论坛上更新国外的新闻稿,分析比赛阵容阵型,翻译小组、情报搬运工等团体的出现让虎扑进入良性的生态循环,凭借专业的内容,虎扑吸引了众多簇拥,专业和深度的忠实用户成为了虎扑最初的财富。

随着用户基数的扩大,单纯的篮球领域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虎扑开设了许多娱乐版块,比如有名的“步行街”,让用户有个自由讨论的空间,直至今天步行街是虎扑最热门的区之一。而在开展其他体育分区时虎扑明显力不从心,首先虎扑定位并非综合体育社区,在其他体育项目的经营上落下太多。当其他体育分区成立后,虽然引来了更多用户,但分流了最核心的篮球区的人气,减弱了专业氛围,在虎扑后来的论坛发展并不能称之为成功,。

体育直播的大潮

互联网论坛的整体式微,令虎扑也进入了社区转型阶段,希望借助电商和直播的模式让流量变现。直播赛事是体育受众的刚需,电商的需求稍微弱点但是平台的变现利器,唯独社区的需求已经微乎其微了,别说社交平台的传播性比论坛更方便,就是视频中的弹幕也满足了用户发言的需求。赛事讲究的是实时性,直播是所有体育垂直平台绕不过的方向,但要做直播,首先要解决赛事版权的问题。去年腾讯以五年5亿美元的巨资签下了NBA的网络独家版权,pptv用2.5亿欧元签下五年西甲,大赛事基本被巨头瓜分干净。现在打开虎扑直播,会看到许多地区线下的UGC比赛,空有社区用户流量,唯独缺少了nba等大型赛事的直播内容。

体育电商前景广阔

在直播和社区的优势不强的情况下,虎扑要变现很难。不过社区论坛最风光的时期虽然过去,但社区的优势在于高质内容的留存。虎扑是最早尝试电商的体育社区,在商业化上除了论坛广告外,开设了装备区,也是现在识货的雏形。体育社区对电商的需求很大,现在虎扑上篮球论坛平均每日发帖量有三万,步行街(也就是水区)是这个数字的三倍,而装备区,则是这个数字的十倍。虽然也引来了大量二道贩子,与其他论坛不同的是,虎扑自己建立了鉴定区,帮助用户区分假货,从不同品牌、型号的真假货区别,提升官方的信誉度。

识货电商平台的建立,形成了虎扑的社区商业生态。虎扑通过鉴定区独家的丰富高质的内容,提升了用户对虎扑的依赖性,强化了用户黏性。再以官方信誉做担保搭建电商平台,平稳的将流量从社区过渡到电商。通过识货上的比价信息,帮助商品导购引流,这让虎扑积累了大量品牌,在推广线下活动时,拥有第一手的赞助资源,线上线下业务的结合上形成互补。

线下赛事红利

民间赛事的潜力无限,国务院在2014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之后又将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列为七大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大。虎扑从12年开始就积极拓展校园赛事,包括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中国大学生马拉松联赛,已经各地承办的虎扑体育杯联赛。运用自身积累的品牌资源,虎扑帮助品牌在线下赛事里做广告曝光,解决了民间赛事的资金难题。同时虎扑引进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男子篮球队中国行、2014 NCAA全明星中国赛等友谊赛活动,让国内校队接触国际校园篮球。

不仅是校园篮球,国际明星中国旅也成为了虎扑线下的重头戏,2013世界篮球明星赛、“华丽之旅”众美篮球对抗赛、世界篮球巡回嘉年华等等,从线上社区、直播的宣传,到线下售票、广告、体育周边贩卖,形成一整套体育营销体系,也建立了虎扑线下的赛事形象。

直播潜力尚未发掘

直播领域虎扑的竞争力不强,跟腾讯等级别的视频平台抢赛事版权也不现实,虎扑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模式,凭借多年组织全国线下比赛的积累,虎扑把高校篮球比赛和地区职业比赛搬上了自己的平台,再用职业化的运营模式包装这些不起眼的UGC赛事。这些比赛的规模和关注度较小,但绝不能小瞧民间赛事的体量,未来民间赛事将走向正规化,直播具有促进作用。而且直播带来了新的线上广告渠道,不管是赛事曝光还是队伍宣传,民间赛事都显示出很强的潜力,虎扑打进这个市场,颇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意味。

在直播的形式上,虎扑也进行了创新,就像社区起步时一样,直播的量不多,但都是忠实用户。虎扑也顺势推出了自己的PGC赛事《超能篮球队》,通过和直播观众的互动支持,比赛中的球员可以获得技能进行比赛,如同综艺节目一般。这种比赛的结果完全取决于直播观众的支持,让观众也能参与比赛的进程。通过加强比赛直播的互动性,虎扑直播提高了用户黏性,同时运用边看边买的功能,帮助自己的电商平台识货进行广告转化。依靠video++技术的支持,在赛事直播中,观众可以对比赛结果进行竞猜,可以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购买同款球鞋和球衣。既满足了广告主的变现需求,也带来了全新的赛事直播体验。

模式的创新和拥抱变化并不都能成功,作为国内最大的体育平台,虎扑告诉我们过硬的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从社区到电商,再到直播和赛事包装,体育直播市场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让我们对虎扑拭目以待。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众体育建筑?

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从来不逊于任何国家。过去几年里,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选手在网球等一系列此前默默无闻的项目上接连取得突破,中国民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得到持续激发,越来越多原本只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球的人从沙发上站起来,亲身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而随着体育运动的日趋大众化,体育建筑也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鼓励建筑师为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大众体育运动的体育建筑而努力。从国外发展情况看,为适应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需求,体育场馆建设布局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变了一味追求大型竞技场馆的倾向,形成以社区为基础建设中小型、多元化体育场馆的指导思想,为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北京这种特大甚至超大型城市中,要解决大众型的体育建筑/设施需求,我认为还是要走‘体商结合’的路子。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9A1工作室主任建筑师 解越

现在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体育设施的开发建设应该说也是处于很重要的转型阶段从过去为了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展示城市形象甚至国家形象而建设大型综合性体育中心,逐步转向为全民健身服务。

在中国,体育与相当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是有关系的,他们把观看比赛甚至亲自参与和体验某些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觉得,大众的体育建筑首先要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在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北京这种特大甚至超大型城市中,要解决所谓大众型的体育建筑/设施需求,我认为还是要走体商结合的路子。

实际上在很多年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实施的案例,但似乎发展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北京各个区都建了体育中心,每处都是场馆、设施齐备,而且都择址于城区中最好的位置。但用地本身仍有很大的开发容量,所以我们也在探讨是不是存在一种可能,就是体育中心的产权所有部门与开发商联合,拿出一部分用地来做大容量、大强度的开发,将整个地区作为城市的副中心,把商业设施、文化设施、酒店设施以及最主要的体育设施综合到一个城市体育综合体当中。

城市体育的发生,肯定要有三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第一是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第二是提供场地的场地管理部门,第三是提供服务的商家。现在这三方社会力量的结合远远不够。很多人可能都有提前10天甚至半个月预订比较好的运动场地都订不到的经历,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体育中心特别是室外场地却闲置着。而且以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参加体育运动会有一些服务性的需求,比如有助体力恢复的餐饮、洗浴设施,甚至包括陪同运动的家属休闲、逛街、看电影的场所。如果把这些贯穿到一个能够建成的、经过周密商业策划的城市体育综合体中,会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产业链。与竞技运动相比,大众体育更重视趣味性、游乐性、安全性及参与者的心理满足感。因此,多元化发展是大众体育建筑的应变策略。

中体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道正

关于大众体育设施的概念,我认为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大众体育设施场地要符合体育竞赛规则的要求,大中型和中小型场馆都要如此;建筑应是节能的,平常做到自然通风和采光,尽可能减少运营费用,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用不起的体育场馆不能称为大众的体育场馆;大众的体育设施一定是多功能的、普及型的,是集体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方便而且吸引大众去使用;地理位置要适中,如果很偏远,是不符合方便大众的原则的。

与竞技运动相比,大众体育更重视趣味性、游乐性、安全性及参与者的心理满足感,可谓另一种意义上的娱乐业。因此,多元化发展是大众体育建筑的应变策略。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挖掘现有场馆的潜能为大众服务。中国目前现有的大中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一些场馆在设计的时候只突出竞技功能,忽视了全民健身需要,没有考虑赛后多种经营问题,导致配套功能不足,对外开放经营有很多困难。还有一些场馆的经营都是由地方的事业单位或物业公司负责,不利于体育设施的专业化管理和大众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其次,对于学校的场馆也应充分利用。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有60%的场馆是在校园中,但是对社会开放的却不到10%.学校在城市当中是均匀分布的,有服务半径,所以如果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话,最有利于大众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当然这需要学校有一个转变思想的过程,毕竟外来的社会人员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可能会有影响。政府也应该给学校一定的资金支持来帮助学校进行设施维护和维修,对政府来说,这比重新投资建设体育设施要省钱多了。

第三,要提倡体育公园的概念。公园离大众生活比较近,很多老百姓早晚都喜欢到公园去锻炼,哪怕没有任何体育设施,只要有一块空地就行。现在有很多新的城市公园已经开始以体育为主题,对于老的公园也可以进行适当改造,发展体育公园。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投资,只要对城市公园进行适当改造,增设一定的体育设施,配备一些运动场地,就会发挥很大作用。

第四,应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美国是全世界体育设施普及最高的国家之一,基本做到了大众体育设施零距离进社区。而我看过的中国社区体育设施做得比较好的,是老国有企业、老矿区,比如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在一定半径范围内就有体育设施覆盖,篮球馆、游泳馆、网球馆、羽毛球馆等受大众喜爱的项目场地齐全,而且收费非常低。但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体育设施是比较匮乏的,也亟待完善。尽管发达地区的城市依靠体育彩票资金的支持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体育设施,但目前即便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社区里能见到的最多也就是一些室外健身器材,很少有社区里建设室内体育场馆的,更不用说欠发达地区了。 大众体育场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人服务,为生活服务,其定位就是轻松的、吸引人的场所。成本可以根据定位来估算,但建筑空间怎么满足功能需求在前期策划中是很重要的内容。

北京紫金宸室内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 汪宸亦

大众体育设施该如何延续并渗透到生活中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北京很多老的体育场馆,比如工体最早建的时候肯定没有商业或者其他能够满足我们现在消费需求的功能,后来除了体育比赛工体还可以举行其他活动(比如演唱会),现在局部空间还被改造成餐厅、酒店等。这正是源于大众的消费需要和市场需要,一定要有市场需求才有助于商业功能的延伸。在文化方面也可以有更多的设施,比如在设计的时候预留出休闲空间,将来改造为图书馆、展览厅等。

实际上在前期设计时就要想到在赛事结束后将市民对空间功能以及市场的需求体现出来,无论是后续的管理公司招商还是前期的规划,都应让相关方面参与进来,拓展、延伸建筑的功能。商业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维持长久运营也不能急功近利,想在短期内就完成所有的使用功能是不现实的。慢慢根据市场需求完善或灵活变更,以综合、完整的状态存在,一段时间后场馆在市民的生活当中就会成为一个舒适的场所。当然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停车、道路交通组织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也需要一起考虑。体育场馆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场所,只有各方面在前期策划时就形成全局的想法,才能保证运营的有序和持续。

研究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怎么研究

一、社区体育发展概况

(一)国内社区体育建设的历史沿革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出现了城市社区体育的萌芽,这就是以城市街道委员会和农村的乡镇为主体的体育协会,但这类社区体育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组织分布比较零散。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城市社区和社区体育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我国的社区体育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城镇得到了开展,社区体育初具规模,但是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组织不成熟等特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一直由单位、行业、系统组织开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确立,逐渐改变了国家办体育的单一模式,形成了国家(单位)、社会和个人三方协作的体育发展模式,开始走向国家宏观管理、社会需求调控、个人主动参与的社会化的体育发展道路,为社区体育的大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了人们由“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的转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决定着人们体育需求向着休闲、娱乐、完善自我等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当人们的体育需求难以在单位得到满足,政府又不再提供众多具体体育服务时,人们的体育利益取向就开始由单位转向社会,具有就近、就便特点的社区体育,将成为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社区体育在社会体育中的地位也将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育的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在社区建设和社区体育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将是未来50年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体育发展的热点。社区体育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国外部分体育社区的实践经验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原因与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变革时代有较大的关系,将社区体育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受到高度重视。从欧、美、日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对社区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社区体育模式、社区体育方法与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多见。对社区体育的理论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体育实践的发展。美国的全民建身运动从十九世纪末“休闲运动”(recreation movement)开始,现在美国社区已经实现每1000人有一英里野营、自行车或健身路径,每25000人有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1000人有四亩开放的休闲公园。美国社区有很多体育项目: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垒球、橄榄球、游泳、体操、滑冰、滑雪、高尔夫、跆拳道,有很多运动场地,如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钓鱼池、野营地等,可以开展骑马、滑翔、飞机模型等体育活动活动。

英国大约有2,900万年龄在16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社区内基本的运动和健身设施主要由地方当局提供,政府鼓励每个地方政府开发出一套休闲战略,以保证有足够的运动设施来满足当地的需要。英国每25000人的社区有一个社区体育中心。能够开展17个体育项目,即羽毛球、篮球、保龄球、壁球、5人制足球、健身操、室内曲棍球、柔道、空手道、健身、舞蹈、网球、迪斯科、旱冰、乒乓球、蹦床、排球等。

新加坡1975年将全国按人口分布划为15个体育设施区,规定20万人左右的居民区,必须建有一个体育中心。其标准为:3个50米的游泳池,3个羽毛球场地大小的体育馆,29个网球场,6个篮球场,1个健身室。截至2000年,已建成15个地区体育与健身中心。体育中心可以开设如下项目:羽毛球、排球、篮球、英式女篮、乒乓球、迷你网球;在类似公园的环境中建立慢跑与散步道路,建立相对集中的太极、武术等健身点;提供包括降体重与提高心肺功能设备的现代化健身房;向居民播放舞蹈以及有氧锻炼的教学片和录像。开设初学者课程,向家庭主妇、老年人等传授一项以上的体育活动的基本技能,使体育在形成国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人的体育重心由竞技体育向大众化转型,日本的社区体育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日本社区体育的组织载体主要有综合性社区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中心和各类社区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体现出层次性,分成了基层社区、市区町村、都道府县三个层。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把体育看作是利用业余闲暇时间丰富文化生活的手段,而且力图通过体育来实现自我价值,强调参与体育过程中的自律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变化对人们的健身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人的健身运动以垒球、棒球、台球为中心,还广泛开展了乒乓球、羽毛球、跑步、门球以及美容体操、有氧体操、滑冰、游泳、高尔夫等。

国外社区体育实践发展的经验对于我们的启示是,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合理整合有限的社区体育资源,不断完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健全社区体育的组织体系,丰富活动内容,实现社区体育潜在的文化、教育功能。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以社区为单位,以体育文化为载体,促进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加强社区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整合功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体育需求,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发展的社会人,是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北京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北京市社区体育发展现况

在开展全民健身中,《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体育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实施体育组织、健身设施、体质测试、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群体活动“六进社区工程”。六进社区活动要和奥运会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丰富“人文奥运”的内涵和实践,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目前,北京市的社区体育建设在这六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

(一)社区体育组织初具规模。《规划》的目标是在100%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体育组织。目前本市126个街道办事处、2401个社区居委会均成立了体育协会,社区内自发形成体育俱乐部,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事处所属10个社区居委会中建立不同项目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个。宣武区广外街道红莲社区居委会设立会员制健身俱乐。

(二)配备了相应数量的健身设施。《规划》的目标实施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配建计划,每年完成配建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做到每2500个市民拥有一处全民健身设施。至2008年,更新50%以上全民健身设施使用的器械。在过去的几年里,本市已建成全民健身工程3874个,总面积283万平方米,03年全市就配建了31个全民健身标准工程,并配装了500只篮板和500付羽毛球网架。现在,本市100%的街道、10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黄白相间的社区健身设施已经成为都市里的一道风景线。北京市域范围内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近千个。崇文区全力以赴推进“北京奥林匹克精品走廊”建设, 海淀区清河街道燕清体育文化公园目前已投入使用,天桥街道健身中心、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和木樨园光彩体育馆篮球广场、奥林匹克示范社区和龙潭湖体育主题公园、中关村体育大厦、北清体育健身园、北安河体育公园等将陆续建成。

(三)建立国民体质检测站。《规划》指出,在未来六年中,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市范围内的体质监测的追踪调查,动态地观察市民体质变化状况,公布北京市民体质监测结果。至2005年使50%的社区居委会和20%的乡镇建立国民体质测试站,2008年力争达到100%。2008年各区县建立一个设备完善、功能先进的国民体质流动测试站。目前本市体育人口2000年为41.83%,2002年已达49.47%,2003年平均每天参加20分钟以上健身活动的市民超过了本市人口总数的一半,目前全市126个街道办事处均建有国民体质检测站,并已对其中的50个检测站进行了设备更新。到2005年我市体育人口达50%,其中城区体育人口达到55%,到2008年达到60%。2010年达到70%左右,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有望到80%以上。

(四)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健身指导工作。北京市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410名,其中7622名工作在全市3811个晨练、晚练辅导站,为百余万健身者提供健身指导。北京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包括组织、管理型指导员和技术指导型指导员两类,现在持证上岗的体育指导员有国家级85名、一级809名、二级4939名、三级11577名。《规划》的目标是到2008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2000名。

(五)开展了有规模的群体活动。北京市积极探索推广易于开展、小型实用、健康文明的体育健身方法,不断推出适应群众健身需要的活动组织形式。1997年开始举办全民健身体育节,规模逐届扩大。第1届体育节举办活动5000多项次,200多万人次参与;03年第4届体育节举办的活动达7000多项次,386.5万人次参与。2003年全市近770万人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马甸社区在辅导站设置青年人喜爱的街舞、拉丁舞等健身项目,马甸桥头、元大都遗址公园等每晚有百余名操舞爱好者参与健身。2004年北京市举办了“魅力北京,文化奥运——居庸关万里长城万人太极拳表演”活动,“人人健身与奥运同行”、“雅典——北京健步走”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

(六)制定系列规划,开展体育文化与宣传活动。北京市从1995年开始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健身周活动带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拉动了体育经济,促进了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与完善。北京市提倡“六结合”,即人人健身与奥运同行结合,健身周与群体工作结合,大型活动与基层小型活动结合,健身周与推广健身方法结合,宣传、树立体育彩票形象与健身周结合,健身周与科学指导结合,这对做好健身周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划,使得社区体育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如海淀区制定《海淀区奥运行动规划》、《海淀区体育产业规划》和《海淀区全民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大力推动全民建身、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2004年开始,海淀区将宣传重心下移社区,在社区开办健身课堂,直接对居民的健身进行指导。

虽然目前北京社区体育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如社区体育服务对象的局限性,社区体育多为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服务,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此中来。对于中青年人来说,繁忙的工作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锻炼,自身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样就使得社区体育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也离全民健身的目标相差甚远。社区体育工作中,尤其是资金的匮乏、场地设备器材不健全、社区体育管理不完善、缺乏专业体育指导者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三、北京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将为北京社区体育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动力。以下主要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经验,对如何推动北京社区体育发展提出几条对策建议。

(一)在大力发展现有体育项目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现在大部分社区体育中心都有健身房、游泳池、球类馆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高,应推出能够吸引不同群体的独特的体育活动。如目前日本社区体育中心新增的健身项目大多是新兴的健身方法,如水中健身操、哑铃操、软式排球、木板冰壶、女子拳击等。我们也应该注重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体育需求,根据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适当增设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保健与养生、舍宾、瑜珈、纤体操、搏击操、街舞、拓展、攀岩、毽球等。在社区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上,需要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迎接休闲时代的到来,发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大众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休闲运动项目。

(二)注重开发社区体育中心的综合性功能。美国社区体育中心有更衣室、大厅、游戏室、俱乐部会议室、快餐店、阅览室附属设施。社区体育厅内部一般包括:休息室、饮食店和茶点室、更衣室和卫生间、办公室、设备存放室、急救设施、洗衣店和植物间。规模稍大的社区体育厅还包括:俱乐部会议室、健身房、多用途的第二体育厅及健身影像室、工作人员室、理疗室、全天候户外体育场。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体育设施具有多用途性的特点,如室内球场除开展各种球类比赛以外,还可以办会展、集会有及开燕尾服其它社区文化活动。我们也要开发社区的综合性功能,使其成为民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居民建言的依托之地,召开社区建设等内容的会议,研究社区建设的开发等,从而更好的完善社区体育建设。在这方面,广州市祈福新村大型屋苑社区体育建设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开发社区体育综合功能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

(三)社区体育中心要与城市人文景观相融合。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对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更重要的作用。国外社区体育中心大都被设计成为社区公园的一个部分,许多设施都与公园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许多社区体育中心的健身路径都建在公园,游泳池往往同时成为公园的水上娱乐设施。英国的社区厅建在社区的中心地带,美观的外表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而现在北京市的很多体育中心除了外面挂个牌子表明其为健身之地外,构不成一道人文景观。这需要在以后规划中应特别注意体育中心与城市人文景观的结合,使北京的城市更美丽。

(四)社区体育的建设要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国外的社区体育文化多以体育为载体,融合音乐、戏剧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雅典为办好2004年奥运会,重视在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收到较好效果。北京奥运会要借鉴雅典的成功经验,在社区体育建设中体现奥林匹克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以体育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奥林匹克精神促进社区人文精神。《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在市内八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开展创建体育设施完备、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组织健全、体育特色突出的奥林匹克体育社区。目前,在建设奥运品牌文化社区方面北京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奥林匹克文化社区,例如: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联手,打造中国首个“国学文化社区”,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的安苑里奥林匹克体育品牌社区,东城区东四奥林匹克社区等。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把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进一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五)建立社区体育俱乐部指导员的资格认定和资格审查制度。目前我国的体育指导员资格认定与高校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社会指导员职业基本上是脱节的,一方面社区体育产业缺少专门体育管理人才,成为制约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又不能被社区体育产业所接受,或者不愿意到社区工作。现在社区建设指导人员多数是兼职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技术、文化层次差异较大。对比而言,美国社区业余教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日本体育协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据日本部省1994年的统计资料,日本的社会指导员有69633人,其中体育设区指导员52862人,社区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为:1:1500,而我国与其相差悬殊,从1994年到1996年,虽然我国有6万人获得了社会指导员等级称号,但比起我国的人口,平均2万人、7000多名参加体育的锻炼者才能拥有1名指导员,这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六)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日本的“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学校体育设施必须对外开放。这使得许多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娱乐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美国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了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1927年美国就有32个州通过法律规定“社区可使用学校的建筑作为社区中心”。美国的中小学拥有3万体育馆,近2万个综合体育设施。这些为开展社区体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社区内有学校,学校内有体育设施,目前社区体育并没有有效利用学校这个资源。我们应动员社区内居民、机关团体等广泛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发展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社区资源的整合,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和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体育的共享。

北京社区体育的发展将对全国社区体育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上述的对策建议要得以实现,需要很多条件因素,如国家、地方体育部门及领导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的健全,经费的筹集与落实、人们体育参与意识的增强等,从而使得社区体育建设不断发展与完善,真正成为全民健身依托的场所和重地,也为建设人人参与的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市首个冬奥特色社区在哪里?

石景山区将建北京市首个冬奥特色社区。从石景山区获悉,高井路社区将成为全市第一个冬奥特色社区试点,将打造“奥运吉祥物”一条街,并规划设计广宁奥运文化博物馆及文体活动中心。

据了解,广宁街道与冬奥组委驻地首钢西十筒仓仅一墙之隔,遥相呼应,自冬奥组委入驻以来,就成为向各国宾朋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区域形象的重要窗口。

城市景观设计融入更多冬奥元素成为当地居民的共同愿望,下一步,石景山将打造高井路“奥运吉祥物”一条街,绘制冬奥知识的文化墙、社区内路面井盖彩绘等。紧临社区的永定河高井沟治理,也将在消灭黑臭河体的基础上,升级成为展示冬奥的休闲河道公园,西北侧红光山将改造成体育休闲公园,铺设健步路,增加休闲座椅。此外,广宁奥运文化博物馆及文体活动中心也已开始进行规划设计。

除了在设施建设上营造冬奥氛围,高井路社区还将举办一批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冬奥组委在职党员报到的优势。与此同时,社区还将培育一批志愿者队伍、冬奥青年先锋队直接服务冬奥会的开展。此外,石景山区将及时总结试点成功经验,推出一批特色精品社区,使“冬奥特色社区”成为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展示冬奥建设成果、传递北京城市名片、代表石景山形象的重要窗口,将“奥运元素”融入基础设施、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休闲娱乐多方面。

学校体育运动设施是否应该免费向社区成员开放?

应该!!以下是摘至;bigid=20bigerid=59

1.3.1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比较匮乏。

从社区体育的定义我们知道,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是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些年来,国家增加了很多全民健身路径,但只限于部分大城市,总体上说,我国社区体育基础建设仍然比较落后,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增强的需要。场地、设施等资源的匮乏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进而限制了参与的人数。据2000年中国社会体育调查报告,我国城乡居民在非正规的体育场所从事锻炼的人比例已达71.2%。另外还有许多居民喜闻乐见、有很强健身意义的项目(如游泳等),也因为场地的限制而难以在社区展开

2.学校体育现状

2.1学校体育概念

学校体育是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体育资源,面向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教职工家属、学校周边社区居民等,以满足学校内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需要,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文明建设而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服务。

2.2学校体育现状概述

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由于多年积累,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资源比较完备。有资料显示,学校系统每634人就拥有一块体育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倍,学校系统所占全国体育资源更是高达67.17%。其中,高校在学校体育资源中的比例非常高。目前一共有高校1000多所,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的体育场地设施。同时,国家规定要求,学校必须配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这些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具有较高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知识水平。此外,由于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所以在城市各社区分布相对均匀。

但在目前,全国都在进行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还有许多体育教师在闭关自守搞教学,没能跨出学校。另外,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经常对外开放的只有12.99%,不对外开放的有51.88%。教育系统场地设施充足,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较低。往往为了便于管理,不对社会开放,无形中造成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体育资源共享的局面。

3. 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探讨

3.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可行性分析

3.1.1从理论上分析,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都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绝对不是两个体系的问题。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是学校体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1.2从时间上分析,社区体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的非授课时间。由于学生和社区成员的体育锻炼时间与习惯不同,学生的体育教学和锻炼时间一般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上、下午进行,而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的锻炼时间集中在周末或每天的早晨和晚上,所以二者不存在时间上的冲突。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学生和居民大的时间差,可以使学校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调配,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也解决了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

3.1.3从空间上看,学校一般均匀分布在城市之中,这给二者的结合提供现实基础。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相对竞技体育活动来说是较为固定的,活动的半径也很小,基本以生活区或居民区为中心进行锻炼和健身。而由前面我们可以知道,学校恰恰是在城市中较为均匀的分布的,这就给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3.2建议与对策

3.2.1打破学校体育各自为政的条条格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丰富的体育资源来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场馆在保证正常的教学训练的情况下,在非授课时间和节假日向社区的居民开放。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英东田径场等户外产地可以采取无偿开放形式,但是为了避免设备等遭到破坏现象的出现,和社区合作,对社区内的居民进行相关培训,颁发准入证,凭证入场。而乒羽馆、游泳馆等采取有偿开放形式。这样既解决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学校,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

3.2.2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人才资源,为社区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社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目前阶段,可以采取调动退休老教师的积极性和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采取以上两种方式有多种优点,便于实施操作,也可以调动社区内青少年在节假日参加社区体育,学校体育在社区中也得到延伸。

3.2.3学校有较为完善的体育机构,有组织、策划、开展大中小体育活动的经验和能力,能为社区提供全套的、优质的体育服务。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结合,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体育的整合功能、凝聚功能和服务功能。学校也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社会体育学的发展前景

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

在我国,社会体育(或称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城市中的社会体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中的社会体育基本上代表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全部领域,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也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典型的“单位体育”,即仅仅在“单位”这一范畴内,以单位职工为主要对象进行组织、实施、管理的一种体育活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步伐加快,改革逐渐涉及到经济领域以外更宽广的领域如社会领域。在这种背景下,社会领域在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改革和适当的调整时,作为城市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体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概括地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根木上改变了城市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形成以及活动范围,标志着“单位体育”制度必然走向瓦管解,同时也宣告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历史必然。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种变革到底使城市社会体育受到了哪些影响?两种经济体制下有什么样的发展特征?新世纪的发展前景又怎样呢?

1、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会体育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国情需要,中国城市基本管理和调控系统就是“单位制”。一般认为,“单位制”是指广大社会成员被组织在国家设立的各种组织中,并以此为中介发生多方面联系的制度,也就是指由单位这一实体所构成的社会调控体系。因此,任何单位在不同程度上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行政级别,且级别与权利成正比,这就保证其拥有的资源、利益和机会也就愈多,从而在无形中为单位能够自由分配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组织和管理资源创造了优越环境,最终单位自然也就拥有“管”和“办”社会活动的无限权利。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个人角度看,单位是个人社会化和价值实现的唯一场所,个人的福利、就业、住房等都须经单位全权管理,因此个人实际上是单位的个人;从国家角度看,单位又是国家统一管理和调控的基本联系点、落脚点,是实施国家大政方针、落实政策的最终行为者和支持者。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是中国城市社会最根本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单位活动成了个人行为和利益的代表和反映。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主要表现出以下4个基本特征:

1)城市社会体育完全由政府管理。由于社区功能的缺位,开展城市社会体育也就只能由政府完全承担。包括城市社会体育的活动内容安排、场所选择、时间分配、资金投入以及具体运作等等。

2)管理中心偏高。由于我国城市管理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但在政府派出机构一一街道办事处中却没有社会体育管理部门,也没有设置该项职能,从机构配置上看,缺少具体事实体育管理、组织的实施和执行机构,因此,城市社会体育活动自然也就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完全依靠单位的积极性来开展。

3)城市社会体育仅仅是各单位的体育。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单位制,因此城市社会体育一也必然为单位式的,或称作行业体育,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4)体育社团发展缓慢或形同虚设。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承担了宏观管理职能,又承担了微观管理职能。政府、单位职能的强化和扩大极大的抑制了体育社团尤其是民间体育社团的广泛形成和快速发展,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意义和巨大潜力,从而使城市社会体育依附性极强,缺乏独立组织、管理、运作的功能和配套服务系统。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对城市社会体育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以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标志着社会领域也将发生巨大转变。总的说来这种转变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使社会领域面临一种全新的发展环境;二是政府从根本上发生职能转变,开始实行政企分开,必然要求分解单位的部分职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30多年以“单位”为社会核心的管理惯例,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强化和加强,同时城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在这一环境下也逐渐凸显出来并承担了个人进行社会整合的历史重任,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社会活动的真正舞台,这种变化对企业和事业单位来说,就要求他们必须强化企业的经济功能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性功能,实现单位职能合理分解和设置,还社区本来面目。

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入,在单位职能逐渐分解的同时,单位的专业性职能也得到了强化,从而使城市社会体育格局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一,市场经济规律使“单位体育”逐渐瓦解,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于社会体育的现状相应地得以减轻,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职工的体育活动,而是转移到单位所在的社区、街道和居委会等来具体组织实施。

其二,随着社会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可和推崇,部分企业开始把体育活动作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和增加员工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不断地支持和参与社会体育的运作和推广。

其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流动人口增加,迫使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资料显示,1989年我国民工流动5000万人,1993年达到6450万人,1997年超过7000万人,而2001年则多达6000万人。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民工、下岗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均处于“单位体育”之外,因此,这就给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新的挑战,其中也必然包括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1993年国家体委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极大地加快了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而1995年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实施,使人们的体育意识和需求都不断增强。一些社会团体和私有企业也积极参加和推广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而在客观上使计划经济时的“单位体育”功能越来越弱化,社区体育的管理、组织功能自然也就逐渐凸显出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种背景下由街道、办事处共同组织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率先成为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组织核心和活动基地,而在此范围内开展的体育活动便被称为“社区体育”。可见,在我国社会体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社会经济体制演变的一种新兴体育形悉。

3、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特征

1)与“单位体育”相互交织,计划经济烙印仍明显我国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仅仅20年,比较来说,转轨较快,时间较短,很多方面还处于不断摸索、完善和改革时期,尤其是像社区这样的新发展起来的社会领域更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和研究,而作为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体育同样也需要政府、社区管理者以及居民的广泛参与,出谋划策,但事实上,社区体育仍与单位体育交织在一起,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从客观上看,虽然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己经确立并形成了系统的运行机制,发挥了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体育”思维仍然存在,并对居民体育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社区并未真正发挥其应具备的体育管理职能和协调作用,而是徘徊于单位与政府之间,依靠单位来“办”和“管”的意识仍存在,缺乏基本的市场运作意识和独立发展动力。

从主观上看,如上所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间较短,人们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方式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主观上“靠”和“等”的思想明显存在,而社区功能和职能目前还没有完善,还没有及时填补转型留下的职能空缺,再加上居民体育意识和观念相对不强,积极性并不高,社区资源没有有效利用。所以,目前把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还缺乏良好的社会协调环境和运行机制。

2)社区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是行政主导与居民自理相结合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计划,这个计划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随之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下岗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当地又难以找到适合他们再就业的机会,这就使许多人的关系归属到了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社区自然也成为就业、社会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从实际上看,“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移,包含了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文化等等日常生活,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然而,由于这种转变并没有及时明确“社区”的职责和管理权限,致使社区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困难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从宏观上、全局上协调和促进社区与居民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己然构成了行政主导与居民自理组织管理格局。

城市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脱不了这一组织管理格局。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大体上可分两种:一种是以街道辖区为单位和居委会为主要团体成员构成的行政主导型的体育组织,即街道式社区体协;另一种是个体自主、直接参与性的体育组织,如各种社区体育项目协会、社区体育服务中心、俱乐部、早晚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站等。其中,早晚体育活动点和社区体协是我国社区体育最普遍的组织形式;而街道式社区体协则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由街道所辖的单位和下属各居委会积极参与共同组成,它是一种街道辖区内的体育联合体。这两种组织形式互相配合,协调运作,共同发挥了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作用。

但是,同于社区职权的模糊,致使其合理有效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形成,社区居民日常文化活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存在着许多空白,一些消极、低俗、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大有蔓延之势。因此,如何利用和发挥体育对居民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养成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营造一个和睦成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环境,是对社区管理提出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

4)社区体育活动的地点、场所分布尚不合理由于社区体育首先是界定在社区这一范畴内,因此,不但其组织管理要依靠社区的积极配合和协调,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和大部分参加者也必定在社区内。公从体育活动场所来看,社区体育一般集中在离居民居住地较近的公园、广场、街头空地和江河湖畔等地,而离居民居住的社区较远的体育场和体育馆就不能满足他们体育活动的需要。这种小区域性体育活动虽然保障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方便和安全,但也框定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广泛性。

首先,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而那些没有条件的社区就不能提供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

其次,社区中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和单位,并未真正把其场地提供给居民,社区与学校与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影响了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学校体育场开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缓慢。

4 、21世纪中国城市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景

1)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使“单位体育”彻底消解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同时,我国城市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己经超过660个,建制城镇超过17000个,城镇地区的人口有3.6989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7城市化已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使“小单位大社会”的畸形现象逐渐消亡,其产物“单位体育”也随之彻底消解,而社区体育将成为新世纪社会体育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正如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说,我国社会正以较快速度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城市化加快和社会结构转型是体育发展的契机,同时要加快体育工作方式变革和相应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

因此,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确立了“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必将使城市社会体育进入一个全面、全新的发展阶段。

2)政府领导、依托社区、居民参与的新城市社区体育格局将普遍形成,并成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新亮点纵所周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是新世纪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由于社区能够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与人际环境,因此,它成为家庭、学校、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舞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把两个文明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所以,抓好居民所在社区组织的建设,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无疑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这对于防止邪教和不法分子的侵扰,防止体育人口的流失,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引导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化、社区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功能的强化,尤其是“四进社区”活动的广泛开展,城市社会体育将成为“由社会成员自己支配的社会生活事物”成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新亮点。

3)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极大地促进社区体育功能的完善和增强21世纪我国社会将近入老龄化时期,老龄人口大幅度增加。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有128亿,约占总人口的1/10;按此基数预测,到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有165亿,2020年将达到231亿,2030年将达到335亿,而到2050年将有412亿老龄人口。因此,人口老龄化趋势己经给我国社区体育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社区一要迅速改善社区体育服务功能,加强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系统得体与服务网络和保障体系;二要组织多样化‘多样形式的社区活动,丰富居民余暇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三要广泛宣传、积极倡导体育活动,想方设法增强居民体育意识,减少和制止消极的、低俗的、不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四要积极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和支持,扩大社区筹资渠道,使社区及社区体育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化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4)社区与学校的积极互动以及社区学校的逐渐兴起,将为社区体育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21实际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体质,社区活动是重中之重,而关键环节则在于社区与学校体育开展、协调的好坏。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性与学校交往不多的局面,因此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与学校互不往来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配合将越来越紧密,学校将成为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组织者。因为其一,学校有较好的健身、休闲、娱乐需要;其二、学校还可以为社区培养一些素质较高专业体育指导员,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和服务质量,尤其是,社区学校的广泛兴起拥有的体育资源和文化教育优势,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咨询和继续学习机会。

社区与学校的广泛的互助合作将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

  • 评论列表:
  •  假欢蓝殇
     发布于 2022-07-18 04:25:02  回复该评论
  • 社区工作。现在社区建设指导人员多数是兼职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技术、文化层次差异较大。对比而言,美国社区业余教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日本体育协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据日本部省
  •  辙弃栖迟
     发布于 2022-07-18 05:23:23  回复该评论
  • 成全民健身工程3874个,总面积283万平方米,03年全市就配建了31个全民健身标准工程,并配装了500只篮板和500付羽毛球网架。现在,本市100%的街道、100%的乡镇和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黄白相间的社区健身设施已经成为都市里的一道风景线。北京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